1

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世界 >> > 时政评论

新官上任 三把火:农地、空置税、可负担房屋

时间:2018-11-10
溫哥華列治文的房產投資者,可要暫時停看聽了……
 
      列治文限建农地
11月6日,大溫各城市的市長與市議員們宣誓上任,正式拉開未來4年市政新局的帷幕。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在選舉期間各市長均承諾出關於房屋土地政策的競選綱領,如今當然要展現魄力,開始兌現支票。
列治文市議會動作最快,11月6日隨即通過市議員Harold Steves提出的動議,限制農地保留地〈Agricultural Land Reserve,簡稱ALR〉上興建住宅物業的面積,上限由100平方米(約10,763平方呎)降為為500米(約5400平方呎),房屋層數最多為兩層,底層佔地最多為總建築面積的六成。
市議會表決前讓一些旁聽民眾發表意見,但沒有太大爭拗。列治文居民John Rosten認為500平方米仍然太大,應該要降至300平方米,才能遏止炒作農地的風氣。列治文農民Ben Dhiman則指出,一昧限制農地限建的作法只是擾民,是不負責任的管理方式。不過本屆選舉結果清楚顯示列治文選民對農地問題高度重視,因此市議員全票方式通過。
Harold Steves的動議還包括一則,就是7天之後才收到的新農地住宅建築申請,必須要根據新附例的條件來審視。他解釋,這就是一項凍結令,即根據現有規定所提出的農地住宅申請將在7天內終結。他說,省府本周亦提出農地限建法案,但還需要在省議會辯論通過,無法預知正式成為法律的時間表,而市府新附例撰寫亦需一些時間,鑑於市府收到的農地住宅申請已經夠多了,所以必須盡快把門關上。
列治文雷厲風行的農地限建政策並不出奇,因為在本屆選舉中,農地限建就是最炙手可熱的話題之一。今年5月曾為農地限建案表決過一次,當時市議員中僅Harold Steves、Carol Day與市長馬保定贊成,其他市議員均投了反對票。
市選期間以降低列治文農地建屋面積上限作為競選口號的候選人Kelly Greene和Michael Wolfe成功入主市議會,加上Harold Steves和Carol Day高票連任,顯然支持限建農地深獲選民青睞。反觀,具有高知名度、競逐連任的原市議員鄧偉雄(Derek Dang)和Ken Johnston卻因為有地產商背景而被刷下,可見選民的訊息十分清楚。
 
 省府出台保护农地法案
無獨有偶,卑詩省政府11月5日亦在議會引入了農業土地委員會修正法案(Bill 52),   禁止在農業用地上建築巨型住宅,傾倒建築和其他垃圾,加大違法懲罰力度,進一步保護農業用地。
該法案與列治文市府的規範一樣,限制建造新房屋的面積上限為500平方米(約5,400平方呎)。這個房屋面積上限本是現行農業廳的指導標準,但過去允許各城市可自行制定附例規管,如今新法則規定各地市政當局制定的章程不能大於5,400平方呎上限。如果為了農業用途建築面積需要超過這個上限,須向農業土地委員會(ALC)申請豁免。對於已經存在的超過最大允許面積的房屋可繼續存在。
同時,限制在農田上傾倒土壤填充物、廢物和建築垃圾,將加大處罰力度。新處罰最高罰款100萬元和6個月監禁。
     此外,並將卑詩省所有的農業保留地(ALR)恢復為一個區域劃分(zone)。幾年前自由黨省政府認為不同地區對農地的需要不同,因此設立了兩種區域劃分(zone)結構。新立法提案廢除了兩個區劃結構,將卑詩省所有的農地恢復為一個區域劃分,明確規定卑詩省所有的農地都將受到同樣強大的保護。
1973年卑詩省設立了ALR,旨在保護適宜農業和牧業的土地。全省ALR面積約為460萬公頃,由農業土地委員會管理。該委員會是一個負責保護農業用地,鼓勵在農業用地上耕種的獨立機構。
這幾年農地上興建巨宅的情況越來越多,引發輿論關注、甚至抱怨。農業土地委員會主席Jennifer Dyson說:「一些非農民購置農地蓋豪宅巨屋,引發炒作投資風氣,侵蝕了土地正常使用的價值,讓許多真正想要耕種的農民無力負擔。」她強調,當地產的糧食〈local food〉概念很重要,才能確保糧食的可持續性,而我們只有5%的土地可用於生產食物,當土地不斷建造起大型豪宅,就是抹煞了新的和年輕一代農民的耕種機會,等於危害了所有人的糧食保障。
 
       天价农地引人侧目
去年,列治文一塊農地賣出920萬的天價,超過政府估價100倍,成了輿論的焦點。
占地20英畝,位於5號路和6號路之間的Blundell路上的農地,2017年的政府估價為8萬4264元,地稅僅為397.84元。
    有媒體報導,農地賣家是Michael Drozdowski和Dan Drozdowski兄弟,也是My Glory Farms Ltd的負責人。農地的買家是溫哥華一家名為Jia Xin Da的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的唯一負責人是吳軒明(音譯,Xuan Ming Wu)。吳軒明的登記地址是溫哥華市中心Howe 街Georgia酒店樓上的私人豪華公寓,估計該公寓價值216萬元。
《環球郵報》2016年11月的一篇調查報導,省低陸平原地區60%的農業用地為非農民所購買,這些人幾乎都是地產投資商人。根據對2015年8月以來122起農用地產權交易所進行的分析,交易金額達到4.49億元,但土地的應稅價值僅為5200萬元,只有五分之一多一點。也就是說,與普通住宅相比,如果稅率一樣,農宅業主要少交近五分之四的稅。  (下轉A5版)
2016年省府實施海外買家稅後,農地投資熱潮更明顯。這一年,大溫地區共有122處農場土地成交,平均價格為370萬元。根據規定,大溫地區的農地出售時,僅對農地上的農舍估價徵收15%的海外買家稅,而土地是不需要繳納15%的海外買家稅的。
有一批人看準農地的附加價值,例如期望農地有一天能成功轉為商業、住宅用地從而大賺一筆。就算改變不了土地用途,農地還可以種大麻,同樣是當紅炸子雞。
地產經紀陳銓銘表示,就算農地限建政策上路,也不會抹煞投資農地的價值。說到底,「有土斯有財」的道理永遠不會改變,即便是限建5,400平方呎,還是很夠用的空間。有錢人家把農莊豪華化,不僅室內走精品風,室外有泳池、球場、果園,具有隱私性,很符合中國人的口味,這種深度體驗北美農場的感覺在北京上海的高收入階層很受推崇。若真是把農場當自家生活空間,亦是很實用的,因為大溫農地又不是位於偏僻之地,不少農地離市中心很近,衣食住行非常方便,可說是兼具愜意與便利的生活模式。
 
          温哥华增收
       空屋税、豪宅税?
溫哥華市議會團隊的登場受到各方矚目。因為這是溫哥華逾30年來首個由獨立市長領頭、無一黨派主導的市議會。甘迺迪〈Kennedy Steward〉為1986年以來首名不依附任一黨派而當選的獨立溫哥華市長;    10名勝選市議員中,  5人隸屬中間偏右的無黨派協會(NPA), 其餘5人屬中間偏左色彩: 3人來自綠黨(Greens),另2名市議員分別隸屬一城市黨 (One City) 和進步選民聯盟(COPE),左右勢力五五波。
房屋的可負擔性是溫哥華最急迫頭痛的問題。甘迺迪說,市議會的多元化非常好,因為「每一個聲音都會被考慮」,市議會能夠集思廣益,從而更好地解決溫市的住房問題。
甘迺迪在競選時提到,會將現行的空屋稅翻倍,是否會兌現呢?甘迺迪說該稅項會交由市府職員檢討,為未來的改革做好準備。
本周溫哥華市政府已經開始向房主寄出空屋稅申報的通知單,屋主必須要在2019年2月4日前完成申報。市府從2016年宣布開徵空屋稅,如果屋主不住在該物業、亦不出租該物業,則市府會收取房屋估價的1%空屋稅。2017年收了1,800萬元,預計2018年底可有3,000萬元進帳。雖然甘迺迪曾說要增加三倍的空屋稅,但該法例想要過關,還有一段路要走。
市選期間NPA的市長候選人沈觀健就不贊成空屋稅,如今NPA的市議員De Genova表示,雖然她並不反對空屋稅,但她希望有一些豁免,例如開發商等待市政廳許可的空地,或者在外地工作但需要在溫哥華擁有房屋,好方便常常來回的人,都應享受豁免權。綠黨市議員Adriane Carr亦認同豁免資格的概念。來自COPE和OneCity的新任議員Jean Swanson和Christine Boyle則支持提高空屋稅。
市議員Jean Swanson甚至還提出要課徵豪宅稅。市選期間她說對於估價500萬元以上的豪宅應額外收取1%的物業稅,這筆稅款與省府針對300萬元以上物業所收的附加稅是不同的,等於是稅上加稅。Swanson評估此稅一年可讓溫哥華市府近帳1.7億元,對於市府興建非營利的住宅單位大有幫助。
8.5萬套新房單位如何來?
甘迺迪另一個選舉承諾是:未來10年內建造85,000套新住房。他說:「在85,000套新房屋中,在政府土地上興建、由非營利組織運營的25,000個可負擔出租房最為重要。」其他的60,000個單位將由市場驅動建造。
但無論是由市政府或是私人開發商主導的房屋項目,想要在10年內興建85,000套新住房難度極高,更何況有了這些新房單位,不見得就能達到「可負擔」的理想。
溫哥華豐富住房組織〈Abundant Housing Vancouver〉成員Jennifer Bradshaw認為城市根本沒有足夠的土地來支持新市長興建非營利出租房。例如溫西不少豪宅、特色屋,不適合改建,有些舊建築若拆除改建,可能會如本拿比一樣,只是趕走了原有租客,新大樓的租約價格無法讓有需要的人負擔得起。
華人地產協會副會長李世雄說,溫哥華的可負擔性惡化有很多因素,供需失衡當然是重要一環,但就算增加了供應,也難以對可負擔性有多大幫助。因為現在土地與建築成本居高不下,建商成本攤在陽光下就是「昂貴」兩個字,如何能期待興建出的房屋可以廉價販售或出租?有數據顯示,若未列土地成本,建商興建出的租屋單位,600平方呎一居室每月需收1,800至2,000元。如果加上土地成本,租金還要再增加500元以上。依照專家建議,房租最多應佔收入的30%,若月花2500元租一房一廳,年薪豈不是要達9萬元?這哪裡是「可負擔房屋」?
建商陳思翰說,溫市政府審批建案的速度過於緩慢更讓建築成本雪上加霜,因為在等待期一樣要繳物業稅,甚至可能有貸款金額或是保險費用,有時一等就是兩三年,對很多建商來說是非常大的資金壓力。
千頭萬緒 甘迺迪難題多
不過甘迺迪說,無論如何,第一步就先從非營利性的租賃住宅開始吧!位於Cambie Bridge南端東面的False Creek Waterfront地段,就是他打造25,000個新單位的夢想之地,希望讓年收入8萬元或以下的家庭、老年人和弱勢者住得起。
但分屬不同黨派的市議會可能共同遵循配合甘迺迪理念?曾任卑詩省長、溫哥華市長的Mike Harcourt相信甘迺迪有能力讓大家一起工作,因為說到底,
住房問題是溫哥華的重中之重,除非哪一個黨派能提出更好的解決之道,否則一昧否決甘迺迪的計畫恐怕只是砸了自己的腳。
長期關注溫哥華房屋政策的評論員楊凱淦說,住房問題不僅是靠市府層面就能解決,必須有上兩級政府一起支持,而甘迺迪曾任國會議員、又是學者出身,與各級政府人員交好,這是他的利基,期望他能獲得聯邦與省更多資源來助溫哥華一臂之力。
溫哥華成為所謂的「國際大都市」還有一大段距離,但國際資金卻已源源不絕流入先行卡位,在審視房地產問題之際,恐怕還應多思考如何發展支柱產業,當資金可多元化投資時,就不會僅集中在房地產;當薪資大幅躍升時,其可負擔能力自然提高。
溫哥華市議會將於11月13日舉行第一次會議,甘迺迪的挑戰正式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