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世界 >> > 时政评论

油价高居不下的元凶 “税” —— 深度报道: 大温油价为何创北美历史新高?

时间:2018-5-4

特约记者 方瑜 TIFF001 copy   大溫油價創北美歷史新高!究竟誰之過? 汽油万万税 大溫的開車族非常頭痛,對於飆漲不停的油價感到遺憾、無奈、憤怒。小市民唯一能做的,恐怕只能勒緊其他開支而補貼耗油支出,要不就是費點時間心力,南下過邊境加油。 有人說,加拿大全國油價都在漲,大溫並非特例,但大溫油價的確是全國最貴之處。如今創下每公升1.61元北美新高紀錄,跨過邊境到華盛頓州,每公升汽油價格僅約1.1~1.2元。 巨大的差異有很多原因, 其中最大因素是「稅」。 大溫每公升的汽油零售價中包含了很多稅: 1. 碳稅(Carbon Tax):省新民主黨執政後宣佈增收碳稅,2018年的4月1日起是執政後第一次加碳稅,如今碳稅已達每公升7.78分。也就是說,如果加滿一桶50公升的汽油,大約其中包含了4元的碳稅。 2.卑詩運輸管理燃油稅(BC Transportation Financing Authority Fuel Tax):每公升6.75分。 3.卑詩機動車燃油稅(BC Motor Fuel Tax):每公升1.75分。 4. 運輸聯線稅(Translink Fuel Tax):每公升17分。此稅乃居住大溫地區獨有的稅項,是為了支付運輸聯線的基建工程之用,相當於加滿一桶50公升的汽油需付此稅8.5元。 5.聯邦燃油特許稅(Federal Fuel Excise Tax):每公升10分。 6.聯邦商品服務稅(GST):一如所有的商品一樣,GST稅率5%。很不可思議吧?我們是稅上稅,因為付了一大堆與汽油有關的稅後,卻還是需要再被課稅。 除了萬萬稅現象之外,大溫地區似乎成了汽油商最喜歡壓榨的地方。 根據Kent Group硏究公司的數據,卑詩省的汽油批發價格是92.2分,但在阿省卡爾加里卻只要81.6分。況且若以汽油批發價格與原油價格相比後的「提煉利潤率」計算,我們可以發現溫哥華比卡爾加里要多付出20%(約每公升8分)的金額。而溫哥華的零售利潤率又再比卡爾加里的利潤率高20%(約2分)以上。同樣一桶汽油,住在大溫地區的居民被販賣石油的廠商層層剝削,就是要比其他城市再多賺一點。 加拿大燃油協會獨立經濟學家Robyn Allan表示:「石油公司是在掠奪大溫民眾。沒有任何市場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它們就是多賺了一些利潤。」 Robyn Allan表示,外界正喧鬧不休地討論輸油管與煉油廠問題,但從現狀來看,似乎這都無法解釋高油價狀況。因為長久以來,阿省油公司透過橫山輸油管運送石油到大溫,大溫堪稱是石油的淨出口地,顯然供應不是問題。石油公司早前關閉了本拿比的煉油廠,說是因為在阿省煉油成本更低,所以捨棄卑詩省。如果阿省煉油比卑詩成本更低,那石油商只是圖利了自己,並沒有因此回饋卑詩,讓省民獲得任何利益。 一场完美风暴 油價居高不下,除了責怪高昂的稅與失常的市場運作外。汽油價追蹤網站Gasbuddy.com資深油價分析員Dan McTeague表示,季節性漲價也是躱不過的問題。每年汽油價格從5月天氣回暖後就會明顯漲價,這是因為夏季汽油中需要加入防止在高溫下自燃的添加劑。此類添加劑很貴,所以油價會上漲,而煉油廠進行此項運作時,都要將煉油設施關閉幾天進行調整,由此造成供應短缺,繼而導致油價上漲。再者,夏季駕車出行的人會增多,增加了對汽油的需求量,也會增加加油的費用,夏季每公升汽油總會比冬天增加5到10分。 En-Pro首席石油分析師Roger McKnight說,加拿大石油還與美國市場緊密相關。他說,由於美國國會修改法律,允許美國的汽油出口,石油公司為了追逐利潤更高的離岸市場,油品供應偏向於出口。為了與國外市場競爭,國內油價,包括加拿大的油價也必須上調,才能讓唯利是圖的石油公司保證北美市場的供應。 目前的原油價格上漲至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也導致汽油價格颷升。原油價格每上漲2元,加拿大的汽油每公升的價格就會上漲約1.2分。當然,但這不是鐵桿規則,因為不同的加拿大地區是根據美國供應不同地區的條件來定價格的。 Dan McTeague認為,輸油管道問題讓阿省與卑詩省撕破臉,阿省宣稱要限制對卑詩省供應石油,這將導致卑詩省陷入供應短缺的災難。他表示,雙方爭吵涉及到的供應量是6萬到8萬桶汽油、柴油和飛機燃料。這代表了卑詩省使用的所有燃料中60%至75%的供應量,如果阿省眞的下此重手,卑詩省的油價會達到每升2元以上。" 跌跌不休的加元又讓高油價雪上加霜。因為石油產品都以美元定價,今年加元兌美元的匯率是表現最差的主要貨幣,這意味著加拿大石油公司買到的油品要比以往少得多。 卑诗建炼油厂不符经济效益 民怨因油價而沸騰,省長賀謹把話題重心拋向了煉油廠,他希望聯邦出資來協助卑詩省興建煉油廠,又提到已聯繫美國華盛頓州州長Jay Inslee,商議由華州增加煉油量並供應卑詩更多汽油。 卑詩沒有自己的煉油廠,這是老問題了,但究竟為什麼會產生「從卑詩運油出口、卻不在卑詩煉油」的奇怪現象呢? 有人說因為在卑詩煉油不符合商業利益,有人說是因為卑詩省民為了環保拒絕煉油廠,還有人說加拿大本來就在煉油廠競賽中遠遠落後,永遠都不可能跟上。 還記得卑詩省出版業大亨David Black嗎?他早在2012就提議要找資金來興建煉油廠,2013年他對外提到,一組美國投資者已經承諾250億元,為他在卑詩北部海岸的Kitimat市附近興建煉油廠。他當時說,這個煉油廠項目完成時,會成為本世紀最好的項目。它將擴展本國經濟,創造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和高薪工作職位,也會為承包商和小企業提供上百萬元的合同,並為政府帶來大量稅收收入。擬建的煉油廠將是北美西海岸最大規模的,也將進入世界上最大煉油廠之列。興建煉油廠需要僱用大約6,000名員工,投入運營後,則需要僱用超過7,000名員工。 願景宏大,可惜經過6年,這個煉油廠始終沒有落實。從一開始,對煉油廠提出質疑的人就很多,甚至包括當時屬於反對黨的省新民主黨都認為,這恐怕不是個好選擇。 为什麽历年来加拿大 的炼油厂只减不增? 全國如今只有14家燃料煉油廠(儘管位於埃德蒙頓附近的Sturgeon最新煉油廠未來將投入生產)。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當時全國有40家煉油廠,不過因為石油價格暴跌,加上其他能源逐漸發展,加拿大對石油的需求下降,一些中小型煉油廠陸續關閉。(下轉A5版) Gasbuddy.com的分析師Dan McTeague則提到,過去幾十年來,石油公司不斷收購和兼併,導致壟斷,而渥太華又允許這些油公司在美國提煉石油,以確保加拿大的石油輸出沒有問題。惡性循環下,石油公司只把加拿大當原油輸出國,不曾上昇到精煉石油的地位。 實際上,加拿大提煉的石油產品比消耗的要多。大草原和加拿大東部地區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紐芬蘭和新布倫瑞克兩家煉油廠的產量遠遠超過其需求。東岸的原油多數是來自東岸自產或是海外進口,並沒有利用阿省的原油。 卑詩省比較獨特,石油依賴阿省,連提煉廠都依賴阿省或南部華盛頓州,但是卑詩省的燃油消耗非常大,每天耗油20萬桶。過去卑詩省曾有7個煉油廠,現在只剩下2個,雪弗蘭(Chevron)本拿比煉油廠每天供5.5萬桶,赫斯基(Husky)喬治至王子成的煉油廠僅每天供1.5萬桶。去年雪弗蘭還選擇把本拿比煉油廠賣了,將煉油事業轉到阿省的Parkland。 卑詩省一半以上的精煉燃油品都靠阿省供應,其餘約每天3萬桶則來靠華盛頓州5個煉油廠提供。 華州的煉油廠幾乎90%以上的產量都是在美國銷售,其他才賣給加拿大,而華州的原油卻是從阿省透過卑詩運至華州的,油公司輸油賺了錢,煉油再賺一筆,反而高價賣給卑詩省民。說到底,卑詩省是石油輸出的咽喉,但卻反被阿省與華州掐住了,沒有自己的煉油廠,只能任人宰割。 但如今想在卑詩省興建煉油廠卻不是太可行的方法。燃油協會副主席Brian Ahearn說:「北美煉油廠太多了。汽油與柴油需求只會再下降,因為現在的汽車更省油,電動車將更普及,科技進展更快。」該協會計算過,如果在加西興建一個高效率的煉油廠,至少要150億元,投資回收期需要25~30年的時間,儘管外界預測石油在未來40年還是關鍵運輸燃料,但投資150億元可不是個小數目,對投資人來說實在沒有太大興趣。」 Dan McTeague曾擔任國會議員,他說政治氣候也是考量因素。反對輸油管的聲浪飆高,已經讓卑詩省,特別是溫哥華、溫哥華島成為石油投資的"禁區",他說:「很不幸的是,我們已經被貼上紋身標籤,沒有投資者願意在卑詩省談油氣相關的投資項目了。」 卑詩省的環保要求一直是最高標準,因為無法與美國、阿省同步來管制碳排放問題,所以石油公司不會到卑詩省自找麻煩,寧願找一個容易做生意的地方落腳。 Dan McTeague說,石油投資者都是步步精算的,他們算準在加拿大佈署煉油廠並不是好的投資選項,就算是正在阿省埃德蒙頓興建中的新煉油廠,也是因為有阿省政府擔保下才能進行。 對油公司來說,市場在太平洋的另一邊,機會在亞洲。石油公司知道,如果要獲得最大利益,是在加拿大出口原油,而在亞洲進行提煉,這就是為什麼它們迫切希望橫山輸油管的擴建工程可以成行,這樣可以運送更多原油到亞洲。與此同時,石油公司加碼對亞洲、特別是印度的煉油廠投資,預計未來12年內,印度的煉油能力將提高77%。其中印度一個大型綜合煉油廠,其產油量就是加拿大所有煉油廠總量的60%。 David Black期待Kitimat煉油廠 不過看在David Black的眼裡,卑詩省還是具有興建煉油廠的實力。在他的擘畫中,卑詩省必須打破仰賴阿省與華州的宿命,要讓這樣的恐懼感降到最低。他說,Kitimat清潔煉油廠位於Kitimat以北13公里處,完全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煉油廠之一。目標是處理來自阿省油井的40萬桶純瀝靑,加工成46萬桶汽油、噴氣燃料和柴油燃料,再加上丁烷、丙烷和硫磺顆粒等副產品。造價成本已從最初估算的兩百多億元降至價格180億元。 David Black說,實際上數字更低,因為目前的重點是項目的第一階段:興建一個日產12.5萬桶的煉油廠,耗資85億元即可。他說,這是個高科技的煉油廠,比起其他煉油廠,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為三分之一。而若運輸精煉燃料,也比運輸瀝靑重油好,萬一眞的有洩漏,不會讓海洋無可救藥地糟糕。 他相信,這個煉油廠除了對卑詩省所需的燃油有幫助外,還可以外銷到亞洲。因為從Kitmat到上海的輸油輪耗時3星期,同樣的船從美國德州休士頓到中國卻需要9星期,所以Kitimat煉油廠是很有競爭力的。 但為什麼David Black不選在阿省、而是卑詩省興建煉油廠呢?這位生意人沒有矯情地說「因為我是卑詩省人,我熱愛這片土地…。」等之類的話,他回應地很乾脆:「成本考量。」因為煉油廠的模板設備等,必須要在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或韓國這類高科技、低工資的地區來建造,然後再運輸到西海岸組裝,而卑詩省是海運最直接的落地點,可以省下很多錢。日產12.5萬桶的Kitimat清潔煉油廠第一階段工程,85億元就可以搞定,但如果是阿省Sturgeon煉油工廠,日產5萬桶,成本卻須達97.5億元。 當然,聽起來都順耳悅聽,但如今除卑詩省府熱情支持外,聯邦政府、阿省政府都沒有給予相應支持,尤其是阿省省長諾特利早前提到,單單阿省就已經有5座煉油廠了,對阿省來說,首要課題是如何把油運出去。更不要說石油公司了,它們是未來的煉油廠的供應金主,沒有它們點頭,卑詩省民只能繼續痴痴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