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 文化科技

《作家文苑》总第五百三十二期

时间:2019-6-12

《作家文苑》总第五百三十二期

海外华人讲述的改革开放故事
 

图像

----《四十年来家国》在加拿大举行新书发布会
 
微言(加拿大大华笔会)整理
 
前排左起:王晓乐、沈家庄、江岚、吴雪勇、林婷婷、刘慧琴、林楠
 
        为庆祝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所属浙江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我的四十年”丛书,其中海外华人篇《四十年来家国》,由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理事会副会长兼外联部长、加拿大华文学会副主任委员江岚博士担任主编,邀请旅居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各地的四十位海外华人“新移民”书写自己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从全球坐标系观照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日前,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吴雪勇先生、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女士一行数人风尘仆仆飞抵温哥华参加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主办、加拿大华文文学会协办的《四十年来家国》新书发布会。
        发布会上,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吴雪勇先生在致辞中说,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模范生,浙江出版四十年前出版了《飘》,曾经轰动一时,最终推动了全国出版界的思想解放,也打开了地方出版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出版《飘》的情怀、眼界和胆识,成为浙江出版的重要文化基因。浙江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四十年来家国》一书,正是具有全球眼光的体现。《四十年来家国》通过海外华人的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发展变化,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林婷婷女士向吴雪勇副总裁赠书,右边为江岚博士
 
加拿大华文学会副主任委员林婷婷女士代表东道主向远道而来的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代表团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四十年来家国》的成功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她还向客人们介绍了加拿大华文文学会的概况和成果。
        在发布会上,主编江岚女士讲到,这应该是首次由出版社正式地到海外为海外作者发布新书。《四十年来家国》收录了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华人的改革开放故事,涉及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地域环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正因为如此,组稿的难度相当大,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她认为这是一部珍贵的、有独特价值的改革开放个人史,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的联系,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存史价值,是中国改革开放故事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对于这些海外新移民群体来说,一方面,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他们才有了走出国门的机会,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成为海外直接受益的一个群体。另一方面,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新移民们则正在海外经历异域扎根、艰难寻梦的阶段,没有亲历国内的发展变化;在国内民众眼中的改革“渐变”,对他们而言则是“突变”、“巨变”。这种冲击力更能引起心灵的震撼,从而写出截然不同的优秀篇章。
          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女士讲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巨变”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影响着世界。而四十年的巨变,归根结底是人的变化,不仅仅是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数人见证、参与并共同创造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个人的酸甜苦辣、进步荣光都是这段历史的生动写照。而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去国离乡数十载,经历了走出国门、以中华文化基因融入他国文化的过程,与本土的中国人有着不同的体验、感受和情怀。他们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国际视野记录这四十年的历程,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的联系,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出版这样一本书难度很大。四十篇文章,要兼顾作者的年龄、行业、地域以及故事的代表性,很不容易,加之时间紧迫,从选题组稿,到编辑、制作、印刷,浙江文艺出版社组建了精干专业的团队来认真打磨。由于时差的原因,跟海外作者组稿、改稿很多都在北京时间半夜里进行。她代表浙江文艺出版社,向江岚主编和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著名作家、加拿大华文文学会副主委刘慧琴女士发表感言,感谢江岚的辛勤工作,为学会、为温哥华华文文学界、更是为世界的华文文坛添砖加瓦。她希望温哥华各文学团体能够在各自独立的原则下,打破藩篱,加强合作,互动互补、互助互带、互尊互敬,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联合各文学团体为文坛大融合而努力。
       
林楠先生在会上发言
 
著名文学评论家、加拿大华文文学会副主任委员、加拿大大华笔会创会会长林楠先生在发言中指出,浙江文艺出版社在全球范围征集遴选120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亲历者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变迁,推出《我的四十年》丛书,构成120部真实、生动、丰富、独特的“个人史”,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改革开放景观,这是一项文化大工程,令人非常震撼。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十分耐人寻味。毫无疑问,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一次具有文化宏观、十分精彩的策划。
女作家郎莉作为入选丛书的加拿大作者代表也在会上介绍了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
出席新书发布会的还有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创会会长沈家庄博士和温哥华多个文学团体的代表任荆升、微言、陈良、杨兰、琳达以及部分文学爱好者。

右起:任荆升、江岚、王晓乐、吴雪勇,右一:郎莉。
 
 据悉,《四十年来家国》一书出版后,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20余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其中《浙江日报》《天津日报》《中华读书报》和澎湃新闻等媒体连载或选登了书中的部分内容,旅美华人导演、制片人屈建平,法国驻华使馆第一位华人领事黄勤,现居德国的杨坚华,泰国TCT集团总裁谢崇通等人的文章被转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编者小启]因刊发特别报道《海外华人讲述的改革开放故事----《四十年来家国》在加拿大举行新书发布会》,原连载文章《空闲之美》暂停一期,望周知。不便之处,尚望鉴谅。
]
 

聆聽痖弦

                                 ——《聚繖花序》感想

                            黎玉萍/ 温哥华

                                    (五)

再看他以張默的詩《夜》、《變奏曲》、《貝多芬》等詩歌為例展開的分析:“‘自低低的鳳尾草般的五月’首行開始,透過與夜色有關的意象的疊現與交感,做漸層的秩序發展,最後引出萬象紛陳的夜的大全景,此時好像音樂的高潮出現,鐘鼓管弦,競奏齊鳴,予人以酣暢淋漓之感,接著全景逐漸變小,碩大無朋的夜,最後竟小到可以‘折疊起來放進小小口袋’,這種大小由之,收放自如的技法,無疑是來自音樂曲式,而張默把它巧妙地文字化了……所謂音樂,就是聲音的圖像……詩歌<貝多芬>全詩意象沉雄,氣氛肅穆,一氣呵成,表現了大樂章一般秩序和諧之美……”(《為永恆服役》)

何等氣勢磅礴的見地筆法!何等駕輕就熟的高超技巧!他輕勾幾筆,就把詩歌所涵蓋的繁複意象分析透徹,真讓我歎為觀止!一般人認識詩歌的音樂性,一是通過文字音韻委婉變化,也就是外部韻律的途徑;二是從譜曲吟唱的角度。而痖弦則是把詩和音樂,甚至圍棋、數學、國畫等內在本質與關聯,以嚴密的理性和邏輯,去分析感性的詩與歌,引領讀者體會詩人的境界,并隨之產生更高的理解和共鳴,從‘詩’跳到‘歌’,繼而進入更雄渾的交響樂境界,提高讀者的欣賞水平。任何時代都需要優秀的作品,任何時代更需要優秀的評論家,充當作者和讀者的橋樑,使大眾的情操得以陶冶。痖弦身體力行地踐行他自己定下的好評論家的標準:“一個好的批評家一定得建立起獨立的審美規律和理念,然後才能對千姿百態的創作現象進行感知、品評、歸納和概括,別具慧眼地作出精確的審美判斷,給予作家或作品一個公正的評價。”(《脫咒與創發》)

痖弦樂於誇人,善於誇人。當年,年輕詩人鴻鴻的處女詩集《黑夜中的音樂》出版,痖弦為他撰序《詩是一種生活方式》,稱讚和肯定躍然紙上:“我在鴻鴻的作品裡,聞到一種自由和快樂的氣息,這種氣息純潔而新鮮,是我在前代詩人作品中不曾感覺到的……鴻鴻的出現,無意的給我們的詩壇更多的思考空間與遊戲空間、更多的夢想與未知、更多的可能性和或然率。他不像上一代人那樣具有文學的野心……但他並不是對生存的時代沒有責任心和使命感,他知道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詩人在藝術和社會之間擺蕩的所得所失,了解詩唯有成為詩時才有意義……他比上一代富有彈性,也有所執著。”

痖弦的鼓勵,中肯、實在、見地深遠。通過評詩,既表達了他對晚輩的接納,又建立了年輕詩人的信心,更給予鴻鴻生命的肯定。這如同一位巨人甘心屈尊,讓後輩立其肩背看得更遠,唯心胸廣闊者才能為之!痖弦堪稱文壇伯樂,他誇人可謂誇出水平,誇出境界,誇出了文壇半壁江山。因為“痖弦的慧眼識珠,高行健的<靈山>才得以面世,摘下諾貝爾文學獎;台灣的姜貴(注1),大陸的嚴歌苓等,都受到過痖弦提攜和獎掖。”(摘自《高度》周刊第80期)。幾十年來,他不斷提攜晚輩後進,使他們成為文壇支柱,各自撐著一片天空,成就了一個文學時代。

我們的文壇,歷來不缺乏彰顯知識、分析社會、評述人生、感悟人性的作品,但探求生命本源和終極意義的作家卻不多,張曉風是這不多中的其中一個。我曾拜讀過張曉風的部分作品,也細讀過余光中對她的散文評論——《亦秀亦豪的健筆》,相比之下,痖弦不但在文學的角度評述張曉風的作品,更將之與西方大家的作品做比較,在精神來源的層面,跟創造論信仰作縱向對接,把她作品所包含的宗教哲思、精神源泉剖析明瞭——(未完待续)

人所不欲勿施於人

張士方(大華筆會會員)/ 列治文

剛才在微信群談起榴蓮,筆者插入一句“人所不欲,勿施於人”,馬上有人把注明出處的孔子原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搬出,似乎暗示——引用出錯。其實,此可以終生奉行的千古名句,相信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它被作為普世行事准則寫入1993年《世界宗教議會走向全球倫理宣言》中。德國柏林得月園的入口處,矗立著兩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的就是此語。一句連西方人都那麼崇拜的哲言,我怎麼可能弄錯。

2017年1月29日,根據自己多年來的生活體會,我把它改成“人所不欲,勿施於人”,寫在本人的“2017零星小語”裡。孔子的話是推己及人,我改過的話則推人及己。待人接物,先考慮別人的利益,可避免主觀性偏差。例如,朋友不喜歡吃榴蓮,送禮時就別送榴蓮。

“人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像流行中國多年“顧客就是上帝”那樣,這是推人及己的營銷學思想。要想從客戶的身上賺錢,必須先研究客戶的需要,滿足客戶的要求。其實,我這句話還適用於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在我的“2015零星小語”裡,也寫過:“己所欲,亦勿施於人。例如,在餐桌上,喜歡喝酒的中國人總習慣對不想喝酒的人頻頻勸酒,這是不該的。

然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並非萬能,例如,榴蓮季節,朋友懼怕榴蓮,但每次拜訪岳母時,總是帶上榴蓮,因為岳母是“榴蓮控”。所以,己所不欲,還是可以施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