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 文化科技

《盲眼刺客》:繁花流水交织的地毯

时间:2019-5-31

图像

玛格丽特Ÿ阿特伍德,加拿大的文学女王,阅读她2000年出版的《盲眼刺客》,好比踏上了繁花与流水交织的地毯进入另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多维的空间,好像几个舞台同时在你的眼前展开,而你必须像走出迷宫一样去审视其虚实,虽然串起故事的是一个八旬老妇的回忆。

图像

作者本人的描述是其作品的最好推介。先来看一段这个描述:“萨基诺姆…,其地毯更是极度柔软而精美,会让踩在其上的人宛如踩在由繁花和流水交织的空气上……负责编织地毯的都是奴隶,而且清一色是童奴,因为只有小孩的织手能胜任如此精细的工作。不过,这工作相当费眼力,长年累月的编织工作让童奴的视力逐渐变坏,至迟到八、九岁就会完全失明…… 童奴一旦失明,就会被卖入妓院,女孩和男孩都不例外。他们的收费很高,因为据说他们的手指极其灵活熟练,被他们抚摸,会让人有花朵在肌肤上盛开或流水在身上潺潺流过之感……

图像

他们擅长开锁,因此有些盲童能从妓院逃出来。之后,他们要不是靠当暗巷的割喉盗匪维生,就是当职业刺客维生。这一类盲眼刺客相当抢手,因为他们都是最厉害的刺客:他们的听觉极其敏锐,走路无声无息,可以穿梭最狭窄的出入口,单凭嗅觉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究竟是熟睡还是做着恶梦。他们割喉的手法极其轻柔,被杀者死前只会觉得有一只飞蛾扑上脖子。

这些有关盲眼刺客的故事,在那些编织地毯的童奴之间口耳相传。他们会关心这些故事是很自然的,因为那关乎他们的未来。他们之间流传着一句话:唯有盲者才有自由。”

上面引自《盲眼刺客》,它本来是小说名,确切说是同名小说中的一部著名小说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作者是老妇人的妹妹罗拉,她25岁时车祸死了,这在本书的开头就用当年新闻剪报告诉了我们这个不幸。

《盲眼刺客》是她死后两年出版,并一举成名的,让她死后六十年盛名仍在。这一本书中书,穿插于全书。那个有盲奴的萨基诺姆星球,是书中书的男主角为骗取女主角——贫穷的左翼青年和富家女——上床给她编的故事。

小说中的小说人物又在编小说,好比多维空间,而你会看到最后的小说是如何形成,所有的故事又怎样编织成繁花流水交织的世界。这里,虚构就是真实,真实正在虚构中。

串起虚构与真实的是新闻剪报,这一个个小方块,按重大事件的时间,把当下过去、虚构与真相一点点连接起来大部分新闻人物是老妇人的老妇人的前夫——一个富而欲仕的大亨。

这部小说的情节曲折回旋,人物刻画尖刻分明,语言时而优美飘逸,时而尖酸刻薄,回忆与现实,书中书与新闻简报交错。

图像

在老妇人还是小女孩艾莉丝时,因为母亲早逝,很早就被赋予了照顾妹妹罗拉的重担,骄傲的父亲让她们在家受教育,姐妹俩与同龄人隔绝在日现荒凉的大宅里姐姐说:“听听挂钟的滴答声(ticking)……罗拉以为我说的是“舔舌头(licking)。那也不能算错,因为铜钟摆来回摆动,就像根舌头,来回舔看不见的嘴唇,回味被它吃掉的时间、光阴。”

保姆(更像一个小妈妈)蕾妮说:“你熟悉的恶魔总没有你不熟悉的恶魔可怕。”

艾莉丝的父亲发家的是纽扣厂,大萧条时想通过把艾莉丝嫁给大亨来挽回这个因一战而红火一时的大厂。然而,纽扣是有寓意的:“它们(纽扣)负责遮盖的东西都是悬垂的、脆弱的、令人难为情却不可少的—换言之是这个世界需要却不屑提到的事物范畴。”

图像

罗拉的命运是在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的:“罗拉也许并不是真的那么跟别人不一样。可能每个人其实都跟她一样,身上有着一种古怪、吊钻的成分。唯一的不同是,别人会把这些成分隐藏起来,但罗拉却不会,这也是为什么她会让他们害怕的原因。年龄愈长,她吓到别人的次数就越多。”一般的事情,不会让罗拉痛苦,“真正会让她(罗拉)难过的是恶意,天地的恶意。”

妹妹罗拉驶向悬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艾利丝亲手加上的。此后的一生,她就不再是仅仅是艾莉丝,而是艾莉丝与罗拉的合体,或者说她假借着死去的妹妹来写现世的故事。

蕾妮的女儿,一直照顾老妇人的蜜拉开一家旧货店。“蜜拉喜欢以历史为号召,建议顾客把一点点历史带回家。但就我的记忆,历史却不是这样讨人喜欢的,又特别是不会这样干净无暇。但真实的东西是卖不出去的;大部分人喜欢的都是没有异味的过去。”

“在受污染的城市里面,没有人是不受污染的。”

见到一个懂事的年轻人,老妇人不禁想起自己一直在等待的外孙女萨宾娜:“能碰到这么有礼貌又体贴的年轻女孩,真让人窝心。不管别人死活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特征——每次想到萨宾娜我就会这样想。但那也是年轻人的盔甲,他们又要怎样穿过人生?大人都说希望年轻人幸福快乐,但他们其实也希望年轻人倒霉。他们想要吃掉年轻人,吸取他们的青春活力,让自己长生不死。没有乖戾和轻浮作保护,所有的孩子都将被过去(别人的过去,别人硬加到他们头上的过去)压垮。自私是上天给他们的救恩。”

图像

到最后,你会感叹,老妇人才是掌握着奇妙编织术的“盲童/奴”,一生所遇如花开花落或于闹市或深涧,皆如流水潺潺而去。艾莉丝想掬最后一捧,为对妹妹的愧疚,也是唯一的机会,让不认自己的外孙女能够了解真相。她心里藏了太多的秘密,无法尽与人言,但是最后来收遗物的蜜拉,也必定会对自己身世的最后揭露吃惊不已。

为什么要等到收遗物时才真相大白,书里是这么说的:“一个人想要能写出事实,前提是他要肯定他写的东西永远不会有人读到。不只是别人不会读到,更是自己日后不会有机会重读。否则,他会看到文字从右手源源不断流出,又不断被左手擦拭掉。”

图像

杨老师读书笔记

“反乌托邦”的先知――玛格丽特艾特伍德

   加拿大的中学生,不可不读加拿大文坛教母级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这位集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女权主义者、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奶奶,被西方媒体誉为“反乌托邦”的先知。她在90年代写的“反乌托邦”小说,好像已经预示了现今欧洲和美国世风日下风雨飘摇的年代。她的《使女的故事》,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1984》一样,描绘出人类社会在被科技物化和被极权异化以及社会分工细化后的可怖命运。《使女的故事》里,人按照不同功能被划分为不同专职类别,“使女”就是具有生育能力的妇女,被规定专门为极权机构繁殖后代。艾特伍德以冷静的视角,冷峻的笔调,丰富的想象和犬儒的口吻,拨开太平盛世的虚假迷雾,给我们当头棒喝醍醐灌顶。

  艾特伍德之所以被誉为“先知”,是因为她擅长从真实历史事件中看到人性永恒的恶,而且由此导致的社会走向。曾经千万人俱往矣的“美国梦”和世界大同的典范――欧盟,几乎被认定是实现了托马斯摩尔“乌托邦”的梦想,如今却支离破碎分崩离析。原来被奥威尔艾特伍德作为世界末日原型的极权国家――苏俄和中国,却又在短短半个世纪之内涅槃重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重新排列,铁板两块的东西方阵营消弥无踪。但是,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好像都无法让人类变得更文明更真善美起来,反而是西方民主政体趋向朝集权甚至极权靠拢,民主暴政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空置税,投机税的强制执行就是一个例子)。

  作为加拿大人,读读玛格丽特艾特伍德,再看看我们的各级政府,就会发现,加拿大这个乌托邦,也是一蟹不如一蟹了。

 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