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 文化科技

温哥华邵氏大戏院往事

时间:2019-5-25

图像

 
 
 
 
 
如今,當你走進溫哥華喜士定(Hasting Street) 街區,在最靠近唐人街的路段南側,可以看到一座已經破敗不堪,年久失修,幾近荒蕪的建築物,上面赫然呈現着“邵氏大戲院”的招牌,再仔細看,旁邊還有中英文RICKSHAW字樣,當年的邵氏大戲院早已更名“人力車夜總會”,這里就是上世紀60-70年代,乃至80年代溫哥華華人社會的最熱鬧去處,見證過港台片的全盛時代,是香港名流邵逸夫先生在加拿大的大本營,曾爲唐人街帶來滾滾人流與數不清生意財源。
粵語中的“人力車”即是近代中國“黃包車”的代名詞,一種僅有二個大車輪,支撑着單人座椅,由RICKSHAW BOY(黃包車夫)雙肩拉着滿城跑的交通工具,作爲一個文化符號,是民國時期都市生活的一個縮影,也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形象,多見于舊時的各種報刋及招貼畫,流傳逾百年。黃包車夫屬於進城謀生的“低端人口”,干的是苦力,風雨無阻,奔波在外,收入微薄,生活十分凄苦。不知昔日的邵氏大戲院爲何如今換了這樣一個稱謂,舊瓶裝新酒?其次,粵語中的“戲院”在歷史上其實就是電影院的意思,大堂里有舞臺,確實也可演戲。
那年月,計算機尙在硏發的過程中,VCD和DVD光碟還未問世,更無今天的手機及其它電子通訊娛樂産品,到戲院聽戲或看電影成爲了本地華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消遣方式。當年港産片的三大製片厰,都在溫哥華擁有自己的專屬戲院。除了唐人街的邵氏大戲院、嘉禾戲院外,還有坐落在百老匯(Broadway)的龍城戲院,是香港新藝城電影公司的地盤,凡是上映港産片的戲院都生意興隆,經常爆滿,沒有旺季與淡季之分。戲院內外,摩肩接踵,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
那年月,不僅戲院里座無虛席,周邊的粵式食肆也吸引了饕餮者,人潮如涌,晩飯也好,消夜也好,生意好到要排隊等座位。唐人街區的夜總會與靑樓,子夜時分仍然煕煕攘攘,與如今香港的老區旺角差不多,夜生活豐富多彩。由此可見,港産片的放映也帶旺其他行業,其興旺程度不僅限于片打街(Penders St.)核心地段,還擴散到喜士定街(Hastings St.),奇化街(Keefer St.)。當年的市中心東區乃是華人聚居之地,書局,報館,影樓,典當鋪比比皆是,還沒有出現如今遍地的癮君子與流浪者,人文氣氛與環境都不錯。驅車到來,泊車位都不容易找到。
   據筆者的老香港文人朋友回憶,當年龍城的服務最爲新潮,模仿歐美電影院的經營方式, 電影票上已印有固定座位,並出售港式甜味爆米花         (Popcorn),  而邵氏與嘉禾二家的服務比較“隨性”, 售票尙無固定座位, 購票後觀衆可以任意選位入座, 且只有加拿大産的鹹味爆米花,  因此一些時尙靑年爲了能吃到甜爆米花,捨近求遠,專程前往龍城看電影。
那年月,港台藝人走馬燈式地往返于香港與溫哥華之間,林靑霞、鍾楚紅、葉蒨文曾爲她們主演的電影《刀馬旦》來溫哥華做市場推廣,在酒樓里頻頻亮相,引起全城華人轟動, 爭先恐後前去一睹這些明星的風采。 此外,《秋天的童話》, 以北美華人故事爲主軸, 演繹留學生在紐約的悲情故事, 最受華人學生的靑睞。 在港産片最興旺的年代,溫哥華的幾家華人電影院除了有午夜場之外, 還有子夜場。 賣座的新戲上演,戲院會加映子夜場,才能滿足所有觀衆的渴望。 那年月,邵氏女星不僅裝點了香江,也美艷了溫哥華,  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
當年,唐人街影院的興旺也帶動了地處列治文的娛樂場所的發展,很快便有一家華人戲院應運而生。因爲交通不甚便利,對很多居住在漁人碼頭一帶的華人而言,去唐人街看電影是一件奢侈之事。然而,世事皆有因緣,香港電影業在溫哥華有過她的鼎盛年代,孰料80年代之後,香港的影碟傳入溫哥華,可在家里放映,適合大衆胃口,造就了香港制式影碟的大發展,極大衝擊了邵氏大戲院等幾家華人電影院的生意,從此風光不再,人氣開始逐漸鋭減,後來走向衰落也是宿命,浮生若茶,紅塵山外,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不能埋怨老天爺的事情。
 
       邵逸夫与他的电影王国
回望歷史,“邵氏大戲院”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當年邵氏兄弟出道的時候,僅是上海灘上的一家不怎么上檔次的雜耍場子,江浙一帶的江湖藝人聚集之處,規模不大,後來不斷發展壯大,邵家前輩便成立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再後來更名爲“香港廣播電視有限公司”。早期以林黛飾演《貂蟬》一炮打響,從此走上了“邵氏出品,必屬佳片”之路,如日中天,稱雄港島半個多世紀,至今無出其右。
在邵逸夫先生的麾下,曾請到大牌明星汪明荃加盟無線,開創“香港小姐”選美,欽點歌壇“四大天王”等舉措,創造了亞洲影視圈里的不少“世界記録”,而邵逸夫本人的傳奇故事,其實已超越自我,比他製作的上千部電影,電視劇還要精彩。正是因爲邵逸夫,香港電影才從原本粵語片的天下,開啓一個國語電影時代,並創造出電影新風潮,其對香港電影的貢獻甚大,已無需多言。如今,與他共事過的很多藝人早已息影,或離開了人世;曾受過他栽培的晩輩影人,健在的大多已是耄耋老人,時常爲他點起一支支蠟燭,他們都説,“邵逸夫”這三個字將和那些永遠不會褪色的光影一起,繼續傳奇下去。
衆所周知,邵逸夫一生從事影視業,其影藝細胞萌芽于其少年時代,他追隨與幾位兄長,由上海一路打拼至東南亞諸國,創立電影業,最後紮根香港,其間雖經歷片場火災、二次大戰及牢獄之災,均未有挫其心志,終成一代影業巨人。(未完待續 )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父親邵行銀經營當時上海著名的“錦泰昌顔料號”,因此他從少在富裕家庭里長大。邵逸夫在家中排行第六,晩年在香港,人稱“六叔”。他自少聰敏,虛心好學,深得從事電影業的大哥邵醉翁寵愛。邵醉翁1925年聯合二弟邵邨人和三弟邵仁枚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逸夫當時還在求學,業餘時間到天一兼職打工,虛心學習,任勞任怨,奠定了他日後成爲一代影業大亨的素質基礎。
 
説來皆是緣分,早年的胡蝶曾加盟天一電影公司,飾演過幾個角色,使天一公司名聲大振,當年的影壇霸王“明星影片公司”感到了票房危機,於是挖角,並牽頭聯合六家電影公司共同抵制天一,這就是現代中國電影史上的「六合圍剿」,逼迫天一電影公司退出上海灘,遠走他鄉。邵氏幾兄弟抵達南洋後,爲了東山再起,做工勤奮,他們的事迹感動了檳城首富王竟成,主動幫他們搭線,不少南洋大戲院都很給面子,樂意播放天一的出品,同時亦得到新加坡富豪黃文達和黃平福兄弟賞識,讓他們接管「新世界遊樂場」。
 
1930年,他們正式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不久收購了「大世界遊樂場」。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邵逸夫在1931年第一次出國到美國荷李活(好萊塢),作爲亞洲人,最早購入有聲電影技術,傳入香港,開創了中國有聲電影的先河。到了1933年,邵氏兄弟合拍第一部國産有聲電影《白金龍》,創下破百萬票房,那時他們已擁有40多間戲院,成爲新加坡的娛樂大亨。1937年,邵氏的戲院多達100間,終成爲南洋戲院大王。
 
不過,世事有盛必有衰,在1936年,天一影業在香港的工厰發生了兩次火災,第二次更令大哥邵醉翁的全部家當化成灰燼。禍不單行,1941年日軍轟炸香港,南洋亦失守淪陷,邵逸夫更在家中被日軍押走到憲兵部,受到關押,邵氏兄弟的電影事業中斷。戰後,邵氏兄于弟1948年恢復業務,重建當初興盛。這時候邵逸夫開拓自己的個人影業,1958年買下二哥在香港的「邵氏父子公司」,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爲他日後的偉業奠下穩實基礎。加拿大溫哥華是香港人移民北美的大本營,邵逸夫在海外興建了不少“邵氏大戲院”,即是邵氏影業發展時期的歷史見證。
 
邵氏女星,美艷了幾代人的記憶
 
2014年1月7日,香港影業敎父,大慈善家邵逸夫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7歲。他于1930年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從此開啓了邵氏電影和TVB的黃金年代。儘管TVB已經不復往日的輝煌,但是那些邵氏經典中的美人依然是幾代人心中最美的記憶。説來或許是湊巧,許多邵氏女星皆與溫哥華有緣分,她們出道後,或先後來過這里,助推她們主演的影片;或乾脆定居下來,不走了;或走了又再返回,有的已客死美麗的溫哥華,有的仍然健在,寓居在這里的英吉利海灣高樓里,憑窗可以觀賞太平洋海灣與皚皚雪山,享受着比香港的自然環境更佳的好山好水,民國影后胡蝶與後來的香港長城三位公主都是例子。
 
長城三公主中最年幼的小公主陳思思,原名陳麗梅,1938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10歲時隨全家遷往香港。1963年,她主演《三笑(唐伯虎點秋香)》中的秋香一角,以其美艷驚人的扮相、瀟灑優雅的表演獲得了觀衆喜愛,成就了事業高峰,因此和夏夢、石慧並稱長城影業公司“三公主”。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迎新晩會,陳思思以香港地區的藝人代表出場亮相。陳思思在晩會上不僅表演《三笑》中的經典唱段,也作爲節目主持人,成爲萬衆矚目的焦點。陳思思在長城三公主里面年齡最小。她飾演的秋香,那一雙靈動的大眼睛,至今還爲後人津津樂道。
 
長城二公主石慧,原名孫慧麗,1933年生於南京,原籍浙江吳興,是品貌雙全的才女,名震一時。她自小喜愛音樂舞蹈,熟習鋼琴,練得一副動人的花腔女高音,能用意大利文演唱古典歌劇名曲,更能跳芭蕾,實在難能可貴。她還善於背誦古體詩詞,練得一手好書法;並通曉英文、法文,眞叫中西合璧,全面發展。她最爲多才多藝,除了當演員,她還試過場記、編劇和副導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篇《愛蓮説》,仿彿專爲二公主石慧所寫。石慧還有繪畫天才,中年開始學油畫。1998年在北京開個人畫展;2004年在溫哥華開個人畫展。如今她安居在溫哥華,時常出現在酒樓茶肆,與朋友分享與緬懷過去的似水流年。
 
長城大公主夏夢,舉手投足都給人大家閨秀的感覺,絶代佳人,無人可比。她1933年生於上海,1950年加入長城公司,正式出道。此後陸續拍攝了電影《禁婚記》、《娘惹》、《孽海花》,開始爲大衆所熟悉。因主演影片《絶代佳人》和《新寡》,獲1957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奬。在長城共主演影片無數。1966年夏夢34歲主演《迎春花》以後,吿別了從影17年的影壇生活,吿別香港,移居加拿大。1969年她回到香港,幾年後與人合股創辦靑鳥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夏夢製片的1982年《投奔怒海》和1984年《似水流年》分獲第二屆和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奬。此後夏夢在加拿大定居。
 
早年,作家金庸曾將內心對夏夢的痴愛化爲筆下的人物,黃蓉的聰明機靈、小龍女的遙不可及,無不包含着他對夏夢的感情。女作家三毛曾説:“金庸小説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其寫出了一個人類至今仍捉摸不透的、旣可讓人上天堂又可讓人下地獄的情字。而不解金庸與夏夢的這一段情,就不會讀懂他在小説中情緣的描寫。”誠如斯言,三毛不愧爲文學中人,她自己的經歷不也正是爲情所累,爲情所傷嗎?
 
値得一提的還有明星樂蒂,她于1952年加盟“長城電影公司”,簽下五年合約,首部公映作品即替夏夢做配角,飾演《絶代佳人》,演技超群。樂蒂在長城共拍了11部作品。1958年,她轉投“邵氏電影公司”,首部作品爲李翰祥執導、胡金銓合演之《妙手回春》。之後替“邵氏”主演多部影片,如《畸人艷婦》,《夏日的玫瑰》,《紅樓夢》,及廣受歡迎的黃梅調經典名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樂蒂憑着出色的演技、極佳的敬業精神及良好的票房記録,成爲最受“邵氏公司”倚重的明星之一。
 
除此之外,邵氏電影公司捧紅的演員還有:趙雅芝,邵氏電視劇最初的花旦之一,她的經典之作是飾演《白娘子》,外形清麗脫俗,讓人過目難忘;1980年她主演經典劇《上海灘》,飾演的“馮程程”,成爲華語觀衆的一代記憶;1982年她代表香港參加中美影視節目交流,1987年她主演名著《京華煙雲》“姚木蘭”一角,以港星姿態榮獲台灣金鐘奬女主角提名。因多部成功轟動影視劇,在八十年代連續評爲港台十大明星。1991年主演戲説歷史的先鋒之作、兩岸三地聯合製作的《戲説乾隆》,趙雅芝成功飾演三個性格迥異的女主角,奠定了她在演藝圈的地位。
 
邵氏公司捧紅的女演員很多,不勝枚舉。奚重儀,香港國語片演員,有“古典美人”之譽,1979年主演《楚留香》在港台新馬泰爆紅,此後連續評爲港台十大明星、無線天皇演員。1979主演香港十大名電影之首的新浪潮代表作《瘋劫》,應邀參加英國倫敦和愛丁堡等國際電影節展映,她是台灣電影“金馬奬”的第二屆影后,可謂不同凡響。
 
藍潔瑛素有“靚絶五台山”之稱,早年曾是香港最有名的美女明星,尤其是古裝扮相更爲驚艷,可謂是經典的古裝美女代表。藍潔瑛主演的《萬家傳説》,1989年上映,引起轟動,至今成爲香港電影的經典作品之一。我看過她主演的電影,她的身材極爲驕人,心地善良,溫文爾雅,悟性甚高,就是爲演電影而出生的,老天眞是厚待她,不驕傲都不行,不然對不起她的那副完美的皮囊。
 
我很納悶,如今國內的所謂影星,與當年的港星相比,與民國時期的明星相比,品位與素質爲何都差了一大截?在邵氏大戲院前面,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作爲藝人,倘若失去了清純與理性,失去了對藝術的追求,渾身散發着阿世的銅臭,有如趙薇,范冰冰,章子怡們,在銀幕上無論如何矯情,細心的觀衆會看到她們內心世界的齷齪,毫無美感,毫無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焉能打動觀衆,引起共鳴? 又情何以堪?作爲對照,當年邵氏大戲院屛幕上展現的香港影星們,美麗無雙,已不可複製,是一個時代留下的美好記憶。
 
作爲邵氏大戲院的東主,邵逸夫先生也將因“製造”出了這么多的明星,爲我輩永遠懷念。最値得一提的是,邵逸夫先生香港影業大亨,同時也是大慈善家。他從1985年開始,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于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於中國敎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正如他所説:“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敎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他視敎育爲立國之本,拳拳之心,可圈可點。
 
據不完全統計,他捐贈金額已超過30億元。在古今中外捐資助學史上,邵逸夫可稱爲第一人。他向國內諸省學校捐款,包括我的家鄉四川,主要用于興建了數以百計的敎學樓和科硏樓,並設立奬學金,扶掖後學。爲感念他的善舉,這些校園建築多以他的姓氏命名,稱爲“逸夫樓”,奬學金則稱爲“逸夫奬學金”,彪炳大德,永垂靑史。我駐足唐人街盡頭,復望開去,那邵氏大戲院還兀自矗立在那里,在與我默默地對話,我知道她想説什么,在歷盡了大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之後,她的光影逐漸清晰,猶如一座現代中國電影藝術史上的里程碑,“邵逸夫”三個字就刻寫在她變得分明蒼老的軀體上,一切都在不言中。每當我從她面前走過,她曾經有過的故事,就會在我的腦海里再次閃現。(下圖:邵逸夫與邵氏群星的合影)
 
 
2017年12月5日修訂于加拿大溫哥華楓林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