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 文化科技

Diann读书:简媜用文字搓成绳助你渡生命的河

时间:2019-4-27

   鲁迅有篇散文说为满月的小孩庆生,如果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那必定要给大家合力一顿好打,虽然是说了大实话。简媜显然是不怕中国人素来的忌讳,写了一部洋洋洒洒26万字的书,专谈老、病、死,这就是《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图像

   台湾作家简媜,生于1951年的台湾宜兰,2012年成此时不过51岁。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生命洗礼,又怎敢参人生之老、病、死这样深厚的话题呢。13岁目睹遭遇车祸的父亲在眼前逝去,身为老大,带领4个弟妹,在两个目不识丁的寡妇——阿嬷(奶奶)与阿母奋力呵护下成长。16岁只身来到台北求学,后入台北大学,彼时已立志以文学为一生追求。写作此书时,简媜已囊括台湾所有文学大奖,成为无可争议的实力派作家,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然而,让本书可读,值得你花上生命中的数个小时来看的,还是她与老、病、死的近距离观察与深思。早年失祜毕生之痛,让她对生死早早有切身的体验。2010-1012年两年间,接连失去四个亲人、熟识友朋家十一位长辈辞世,近年又有六位好友罹患重病。她的生活轨迹在医院、殡仪馆间奔波。她以读书人的深度、作家的敏锐、女性的细腻来思考与领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终于用文字搓成一条绳索——为自己也为他人来渡生命的河。

   世上事多无常,为了今日枝头闹明日无处寻的凡常事,大小学校补习班林立,可是没有一所教人如何去应对老、病、死。简媜感叹:“老,不是我的敌人,是注定要相谐共游的知己啊!”这是最基本的认识,“老年时我们人生的一个阶段,就像其他阶段一样,老年有其自己的容颜,自己的气氛与温度,自己的衰与荣。”

   简媜除了自己细致的观察身边人、路过的人之外,也从古往今来中外经典里有关老年、疾病与死亡的思考与描述来锤炼自己的心灵。她引德国作家赫塞(黑塞)的话:“当一个老人就像当年轻人一样,都是一件‘漂亮且神圣的工作’,而学会如何面对死亡,其价值不亚于学会其他任何技能,这种学习,更是尊敬人生意义与神圣性的表现。”

   在你担心害怕与抗拒老时,有人却已没有这个幸运抵达老年,就好比诗人所言:我一直抱怨脚上的鞋子,直到看到有人没有脚。来到“老人共和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一个人惊惶恐惧地乞求长寿,却把活着的每一天用来惊惶恐惧,这样的长寿,意义何在?”况且,和老出双入对的往往是病,久病床前无孝子,简媜写出的世间百态,不单纯是对儿女的贬斥,更多从老人自己的角度来写,自己下定决心不要去用垂垂老矣的光景来吞噬儿女的年华。她说,病,是最后一项修炼。

   简媜的思考,从老人个体修为出发,不可避免地与子女亲人相纠缠,同时,又有社会当担当的责任。难怪有人说这是一本老年百科全书,已经经历的看的不胜唏嘘,尚未涉及的,不妨“纸上谈兵”做预习。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如何来到这个世上,但是,多少你可以为自己怎样辞别此世做准备。想要尊贵地离席,必须思考死亡。立好死前清单,安排遗嘱与后事。这些必须是在生前做的,最后别忘了道一声谢。无论你满意与否,时候到了,放不下也要放下。

   书里重笔浓彩写了年轻失夫、先后失去几个年幼的孩子,中年又失去长子的阿嬷的一生,不愿麻烦人的阿嬷,最后得了阿尔茨海默,记忆与认知一一隐退,在百岁那年,也是简媜书成之时仙逝。最先赶到家的简媜,果断决定不上医院进行侵入性抢救,让老人在家人环绕下,平静安然地离世,实在是动人。

   另一位简媜写来至为感人的是她的公公,92岁时得知自己肺癌晚期后,决定“不住院、不做切片、不治疗”,从容安排后事。简媜写下她“第二个爸爸”在她婚后的生活里如何弥补了早年丧父的遗憾,这一位爸爸,身体力行,为儿孙做出慈爱与感恩的典范:“每一个生命都必须结束,不得抗拒,方能让位给源源不绝的新生命!差别只在于,离开的时候是否一生无憾?送别的人是否让他无憾?”

   “我们的生命,是他人生命的延续,来日,我们的死亡也将启蒙他人。生是珍贵的,死也是珍贵的,生只有一回,死也只有一次,我们惜生之外也应该庄严地领受死亡,礼赞自己的一生终于完成。”Diann读书:简媜用文字搓成绳助你渡生命的河

   鲁迅有篇散文说为满月的小孩庆生,如果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那必定要给大家合力一顿好打,虽然是说了大实话。简媜显然是不怕中国人素来的忌讳,写了一部洋洋洒洒26万字的书,专谈老、病、死,这就是《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图像

   台湾作家简媜,生于1951年的台湾宜兰,2012年成此时不过51岁。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生命洗礼,又怎敢参人生之老、病、死这样深厚的话题呢。13岁目睹遭遇车祸的父亲在眼前逝去,身为老大,带领4个弟妹,在两个目不识丁的寡妇——阿嬷(奶奶)与阿母奋力呵护下成长。16岁只身来到台北求学,后入台北大学,彼时已立志以文学为一生追求。写作此书时,简媜已囊括台湾所有文学大奖,成为无可争议的实力派作家,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然而,让本书可读,值得你花上生命中的数个小时来看的,还是她与老、病、死的近距离观察与深思。早年失祜毕生之痛,让她对生死早早有切身的体验。2010-1012年两年间,接连失去四个亲人、熟识友朋家十一位长辈辞世,近年又有六位好友罹患重病。她的生活轨迹在医院、殡仪馆间奔波。她以读书人的深度、作家的敏锐、女性的细腻来思考与领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终于用文字搓成一条绳索——为自己也为他人来渡生命的河。

   世上事多无常,为了今日枝头闹明日无处寻的凡常事,大小学校补习班林立,可是没有一所教人如何去应对老、病、死。简媜感叹:“老,不是我的敌人,是注定要相谐共游的知己啊!”这是最基本的认识,“老年时我们人生的一个阶段,就像其他阶段一样,老年有其自己的容颜,自己的气氛与温度,自己的衰与荣。”

   简媜除了自己细致的观察身边人、路过的人之外,也从古往今来中外经典里有关老年、疾病与死亡的思考与描述来锤炼自己的心灵。她引德国作家赫塞(黑塞)的话:“当一个老人就像当年轻人一样,都是一件‘漂亮且神圣的工作’,而学会如何面对死亡,其价值不亚于学会其他任何技能,这种学习,更是尊敬人生意义与神圣性的表现。”

   在你担心害怕与抗拒老时,有人却已没有这个幸运抵达老年,就好比诗人所言:我一直抱怨脚上的鞋子,直到看到有人没有脚。来到“老人共和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一个人惊惶恐惧地乞求长寿,却把活着的每一天用来惊惶恐惧,这样的长寿,意义何在?”况且,和老出双入对的往往是病,久病床前无孝子,简媜写出的世间百态,不单纯是对儿女的贬斥,更多从老人自己的角度来写,自己下定决心不要去用垂垂老矣的光景来吞噬儿女的年华。她说,病,是最后一项修炼。

   简媜的思考,从老人个体修为出发,不可避免地与子女亲人相纠缠,同时,又有社会当担当的责任。难怪有人说这是一本老年百科全书,已经经历的看的不胜唏嘘,尚未涉及的,不妨“纸上谈兵”做预习。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如何来到这个世上,但是,多少你可以为自己怎样辞别此世做准备。想要尊贵地离席,必须思考死亡。立好死前清单,安排遗嘱与后事。这些必须是在生前做的,最后别忘了道一声谢。无论你满意与否,时候到了,放不下也要放下。

   书里重笔浓彩写了年轻失夫、先后失去几个年幼的孩子,中年又失去长子的阿嬷的一生,不愿麻烦人的阿嬷,最后得了阿尔茨海默,记忆与认知一一隐退,在百岁那年,也是简媜书成之时仙逝。最先赶到家的简媜,果断决定不上医院进行侵入性抢救,让老人在家人环绕下,平静安然地离世,实在是动人。

   另一位简媜写来至为感人的是她的公公,92岁时得知自己肺癌晚期后,决定“不住院、不做切片、不治疗”,从容安排后事。简媜写下她“第二个爸爸”在她婚后的生活里如何弥补了早年丧父的遗憾,这一位爸爸,身体力行,为儿孙做出慈爱与感恩的典范:“每一个生命都必须结束,不得抗拒,方能让位给源源不绝的新生命!差别只在于,离开的时候是否一生无憾?送别的人是否让他无憾?”

   “我们的生命,是他人生命的延续,来日,我们的死亡也将启蒙他人。生是珍贵的,死也是珍贵的,生只有一回,死也只有一次,我们惜生之外也应该庄严地领受死亡,礼赞自己的一生终于完成。”

图像